怎样让年轻人愿意进工厂:专业的“鞋”要跟上产业的“脚”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10-07
 “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,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”“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”“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”……连日来,不少代表委员支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。“鼓励年轻人当工人,首先要鼓励他们上职校学技术,拥有一技之长。”作为一名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工匠型技能人才,全国人大代表、杭州技师学院青年教师、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在全国两会上呼吁。  职校制造业专业招生状况直接关乎高

  “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,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”“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”“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”……连日来,不少代表委员支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。“鼓励年轻人当工人,首先要鼓励他们上职校学技术,拥有一技之长。”作为一名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工匠型技能人才,全国人大代表、杭州技师学院青年教师、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在全国两会上呼吁。

  职校制造业专业招生状况直接关乎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,有些孩子和家长不愿选职校,“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、社会分层的对立导致人们对技能职业、技能从业者、职业教育存在偏见。”

  上职校真的没出路吗?杨金龙代表认为,出人头地有很多种方式,在自己的行业和岗位追求极致也是成功,“自己能走上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领奖台,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瓶颈期耐得住寂寞、能坚守初心。”

  在今年全国两会“代表通道”上,“小工种冠军”王尚典的经历也打动着人们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车工、高级技师王尚典说:“一次意外让我失去右手大拇指,只能将左脚的足二趾移植到手上,在车床旁操作时,这个新手指是没有知觉的,我试着用食指掌控主导,创造出独有的测量手法。2012年,我获得第四届全国职工技能大赛车工冠军,向所有人证明:小工种也一样响当当。”

  专业设置不均衡、师资力量较差等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积弊。代表委员们认为,近年来,随着国家为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、职业教育法提交修改等,职业教育迎来新的春天。但当下,仍然要优化职校人才培养体系,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改革成效。

  “一些职校未形成符合区域制造产业的专业体系,缺乏能够支撑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,致使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‘人才真空’现象。”苏华委员在调研中发现,目前,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追求“大而全”,多而不专、杂而不精。

  与此相对的是,部分职校办学定位出现偏差。杨金龙代表在调研几所中职学校时发现,他们以“考上高职率”为目标,重视文化课教学,弱化专业技术教学,职校的办学性质几乎发生了变化。

  而出于生源减少、成本考量等因素,部分职校还出现相关专业式微,甚至停招现象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武汉智能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纯星介绍:“去一些职业院校调研发现,车工、铣工、焊工等需要手动实操的部分传统工种专业竟然没有开设。”

  “教学水平、师资力量存在较大差异,不少专业与现实产业需求脱节、培养力度疲软,比如装备制造业等需要硬件设备的实操性强的专业,有些学校出于成本考量,很少购买实训设备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。部分职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上实训课时,仍在使用电焊枪、气焊枪、淘汰的数控机床学技能,汽修专业的学生没有一辆汽车可修,只能按书本理论想象汽车故障。

  此外,很多职校的教师数量也不足。全国政协委员、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发现,有的职校师生比没有达到,辅导员也配备不齐,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效。

  受访代表委员认为,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方式的变化,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,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贯通。

  “我走访调研了一些职校和企业,有些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的模式不错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国网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班班员许启金介绍,有的企业每年拨一些培训资金给学校,学生在假期去企业实习,双方协商后还可让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。

  杨金龙代表也为自己所在职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感到自豪,“我们每年都会与合作企业密切交流,从产业端倒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,力保每一个学生所学专业都能无缝对接到企业和岗位上。”

 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、欧亚体育注册现代企业学徒制等实践,都为制造业吸引年轻人、稳岗提供了探索经验。但张恒珍委员也注意到,长期以来,对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,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较弱,建议通过多维融合完善职校与科研院所、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,推动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的衔接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装置班长高颖明建议,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,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,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。

  许玲委员认为,要积极出台推动产教融合的配套实施细则,包括政策、资金支持等,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。